贵州摄影家林坚先生的《贵州贵人 贵事 贵情 38年》纪实摄影展
发布时间:2021-08-28 13:23:53
林 坚 简 历
林坚生于成都,现居贵阳。
摄影工作
1984年开始摄影,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1989-2000年,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2000-2010年,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
2007年至今,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9-2020年,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
2014年至今,贵州省企业家摄影协会执行主席
2015年至今、中国工业摄影协会贵州代表处主任
2010年至今,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2010年至今,多彩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2018年至今,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入选、获奖、个人荣誉
1986年,《大江的儿子》入选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87年,《炊》中国摄影家协会贵州分会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
1987年,《石板寨》中国第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
198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贵州分会一九八七年度优秀摄影十家称号
1988年,入选《中国88现代优秀青年佳作选》画册
1988年,《炊》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88年,《石板寨》第十三届亚洲及太平洋摄影比赛亚洲文化中心奖
1989年,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一九八八年度摄影十杰称号
1992年,《二十世纪末》贵州省摄影年赛一等奖
2013年,《黑与白》主题2013台北摄影节最佳纪实摄影奖
2013年,人民摄影报社“人民摄影家”称号
2014年,首届“雅昌杯”2013年度最佳摄影师大奖
2014年,文化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最高奖“金路奖”
2015年,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全场最高奖“金翅鸟”摄影大奖主席奖
展览展示、出版收藏
1988年,《石板寨》被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在前苏联、加拿大、奥地利、民主德国、塞浦路斯、日本等国展出
1994年,《石板寨》美洲亚洲艺术学会永久收藏
2004年,第二届海峡摄影艺术节林坚摄影展
2010年,《魅力非洲风情》专题参展2010北京国际摄影季
2014年,《黑与白》专题参展2010北京国际摄影周
2016年,《斗牛》参展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2017年,《母亲河治理》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名家邀请展
2019年,《矿野》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重庆美术馆展出
2019年,《石板寨》参展2019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
2019年,入选《百名摄影家聚焦新中国70年》展及画册
2019年,入选《多彩视觉:贵州摄影70年70人优秀作品荟萃》展及画册
2020年,《矿野》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
社会工作
1994年,全国十七届摄影艺术展筹备工作贡献奖
2003年,组织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发展高峰论坛
2004年,贵州省摄影家协会2003年度优秀组织工作者
2006年,第三届贵州省文艺奖评委
2008年,组织情满贵州全民摄影大奖赛
2014年,组建成立贵州省企业家摄影协会
2015年,第六届贵州省文艺奖评委
2016年,第十二届贵州省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2021年,贵州省文艺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关注百姓 聚焦时代
林坚
我从事摄影近40年,痴迷纪实摄影,镜头始终对着的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和大众百姓。工人农民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聚焦他们的工作生活,是我持之以恒的底气动力,大众百姓是社会鲜活的细胞,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无怨无悔的快乐源泉。
有真情,才会有感动
镜头随心转,真情最重要。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亲从成都迁到贵州山里,16岁时也走进了三线建设工厂,这是我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每天忙碌在厂房里,和工友们一起工作、一起玩耍,做人行事,言谈举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三线建设是为了战备,中国工业从东部向西部的大转移,三线建设的工厂都坐落在深山,员工大都是响应国家号召,从东部工业发达地区而来的,有文化、有理想,有技术专长的年轻人,他们把青春和血汗,洒在了这一片土地上,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改革开放后,我离开了这里,这些工厂大部分也陆续停产,职工搬迁到了大城市。但三线人还是对当年这片奋斗的热土充满感情,每年相约重温故地,对事业的执着,对激情岁月的回顾,还有经历艰难困苦依然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追踪记录,留存精神是我一生最骄傲的坚持。
天府之国四川是我的祖籍。2013年4月20日8时2分,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因飞机晚点,我凌晨2点才从贵阳抵达深圳参加当天的企业家摄影年会。得知家乡受难,我即刻向组委会告假,抢了深圳飞往成都的机票,几经辗转于21日凌晨3点到达成都后独自向雅安出发。
沿途道路垮塌、河流堵塞、房屋倾倒、设备毁坏,一片狼藉、一片萧瑟,让人心痛。但抢险救灾指战员带领救护车、挖掘机、装载机已经驰援而来,国家各职能部门应急响应集体启动,红十字救灾物资、设备,社会各界的支援也陆续赶到,搜救人员、救治伤员、转移群众有序开展,生活秩序及时有效恢复。民众不仅自发自救,相互扶持,作为义工在街头和需要岗位参与救援,还从家里拿出粮食做成安心粥,免费送给伤员和救援人员。
三天的时间里,我步行100多里山路,经历数千次余震,跑遍震中三县十余个村子,鼓舞我的是全国支援雅安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力量,感动我的是家乡人民乐观感恩、守望相助的坚强。发乎于心,动之以情,无需技巧,此时我的相机只需要记录下这种力量与坚强。
有关切,才会得改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还处于相对落后时期,大山深处存在大量的小煤窑、铅锌厂,是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的强烈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矛盾的产物。这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时代前行沉重的呼吸,人与自然悲怆的交易。在这里劳作的矿工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确寄托了他们养家糊口、改变命运朴实美好的愿望。当得知大山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人,我的心就被紧紧地揪着。
从1994年起,历时五六年,一有时间我就深入到贵阳、毕节大山深处的小煤窑、铅锌矿,有时一去就是月余。起初,我并不急于拍摄,而是与他们交流,想办法融入进去,感受他们的坚韧、善良以及渴望被尊重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向往。当他们真心接纳我之后,我的相机才开始工作。因为爱着他们的爱,因为苦着他们的苦,所以有评论说:我的这些记录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矿工兄弟的照片没有居高临下,不是消费苦难,而是充满关切、真挚感人。希望用摄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成为那时期我最迫切的愿望。
进入新世纪,这些照片陆续发表展出,为我带来诸多荣誉,但最让我自豪的是,通过努力,这些作品对政府、社会各界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小煤窑、铅锌矿逐步被取缔关闭。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脱贫攻坚的深入,贵州农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农旅一体化、绿色生态食品成为贵州农村发展的主旋律。
2018年,纪实摄影微信公号介绍了我的小煤窑的作品,有网友阅后赋诗留言:
忆往昔,大山子民,虽贫犹勤,一身硬骨,宁折不弯,赤膊热血,只为活着,上有高堂,下有妇孺,一身重担,不敢懈怠,留下印记,记住苦难,忆苦思甜。
看今朝,春风一吹,千山叠翠,贵州儿女,乘风扬帆,矿产资源,钢铁有色,精准扶贫,动能转换,修桥铺路,承前启后,山似生翼,走向世界,多彩贵州。
有对比,才会知进步
纪实摄影,因为反映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一个局部瞬间的状况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时过境迁,曾经的瞬间成为历史、成为永恒,成为一种回望的关照与对比。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由穷到富,由弱到强,人民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第二故乡贵州更是如此,贵州还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也充实丰富了我的摄影题材。
近40年,不论是公务出行还是私人旅游,我行走了几乎贵州的各个地市,相机始终追随着百姓,记录下生活。没有大场面、没有大事件、没有大主题、没有大人物,不经意之中,时间的陈酿却也成就了《贵州贵人贵事贵情》的宏大叙事,要不是有这些影像作证,贵州的日新月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是纪实摄影特有的魅力,是摄影人的幸运与幸福。
让纪实摄影作品成为时代的见证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理想。不忘初心,活到老,拍到老,我希望我的作品在记录见证的同时,还能温暖有力量,留存多彩贵州发展脚步,典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
《贵州贵人贵事贵情38年》作品展示:
(编辑:老吴)